首页
> 数据与信息 > 统计分析 > 国调队

四岙调查

发布时间:2018-06-27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作者: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浏览次数:

 

【摘要】四岙村目前正处于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本文通过挖掘四岙村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调查分析四岙村发展优势;探讨四岙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发展路径建议,为政府和四岙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字:乡村振兴  人文历史  未来发展

 

四岙村,地处新千年、新世纪中国大陆曙光首照地、素有“中国巴黎圣母院”之称的浙江温岭石塘镇中部沿海。东邻五岙村,南至三岙村,西临金星村,北接里西村,是温岭市首个石屋保护利用重点村。村东南方面朝大海,视野开阔,金沙滩近在咫尺;西面梯田石屋相互掩映,错落有致;北靠九脊龙山,登顶北眺,钓浜渔港景致一览无余。四岙村渔业文化历史悠久,村民长期与大海搏击,造就了豪爽大气、豁达开朗的性格品质。

一、概况

四岙村域面积近1平方公里,村庄面积40亩,共有822人,257户。约2公里长的双向水泥盘山公路使村庄与周边联通良好。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冬温夏凉,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阳光适宜,雨量充沛。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全村属沿海丘陵地带,被西北边界的九脊龙山分隔,山体植被较为稀松。山地面积240亩,占村区域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林地面积52亩,土壤以红壤为主,可种植面积为180亩。

四岙村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有金沙滩、钓浜渔港、九脊龙山等自然景观。有古炮台、天后宫、平水禹王庙、锡安堂教堂等人文景观。有石屋、石巷、古井、古树等乡土景观。拥有海洋渔业资源,捕捞的水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岩衣、海草等50余种。

四岙村民主要从事海洋捕捞业。目前,拥有渔船78条,平均3户村民拥有一条渔船,渔船总资产达3.9亿元。为方便管理,四岙村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温岭市五兴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并有30条渔船挂靠在该公司名下。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民挂靠在本村的渔船管理费,年收入为10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普遍富有是四岙经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石塘镇以渔业为基础,港口为依托,积极发展渔业产业体系,四岙渔民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同时随着通讯及卫星定位技术的完善,海上救助逐渐成熟,大大降低了海洋捕捞的危险系数,因此四岙青年大多数愿意继承父辈的事业。全村从事渔业的劳动力有485人,占全部劳动力的89.8%,其中男性278人,占男性劳动力的94.2%,女性207人,占女性劳动力的84.5%。四岙村只有2家企业,1家由现任村书记创办的温岭市海丰渔业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渔网生产,渔业相关且依托本村发展,目前收益较为可观。另一家是温岭市浦杰塑料有限公司,从事塑料行业,位于温岭市松门镇。

二、人文景观

石屋——石屋是四岙村的传统民居。由于四岙村地处沿海半岛,交通不便、木材稀缺。为防台风侵袭和海盗掠夺,早年村民就地凿取石块,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泥土和水,重复踩踏,直至粘性足够用以砌石,以块石依山垒筑石屋。石屋,一般分上下两层,层高2.5米左右,屋长8米,冬暖夏凉。多为五六间一处,也有两间单立,建筑看似杂乱,实则自有其规律,“屋咬山、山抱屋”,形成独特的石构建筑风貌。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石屋的空间与内部结构已不能适应村民现代生活的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四岙村民纷纷迁居至石塘、松门镇区、温岭市区等地。目前,全村保存完好的石屋共有218间,其中拥有百年历史以上的石屋12间,而留在四岙村居住的仅有40多位老人,石屋多已空置且年久失修。自2012年起,邻村五岙石屋民宿“海山生活”开业后,石塘相继诞生了24家石屋民宿,且家家声名鹊起。这使四岙村民看到了石屋的旅游开发价值,石屋保护意识空前陡增,开发愿望尤为强烈。

古井——四岙目前尚存有4口井水清甜的古井。在邻村三岙、五岙古井均已枯竭的情况下,四岙仍能保留4口活井,实为庆幸。4口古井中村民较为常用的有3口。梦众井是最大的一口井,位于村东,直径3米,井深10米。中江井位于村中部,直径1米,井深8米。宏清泉位于村大巴停车场,直径1.2米,井深8米。另一口古井需要翻越九脊龙山,古时用于村民灌溉良田,由于村里居住人口稀少且均年事已老,虽为活井却闲置已久,是否曾有名称无从考证。

古树——四岙村依山而建,处处都是草木植被,长在岩崖上的树木异常挺拔苍翠。村里古树,岁月久的可达三百余年。古树基本都是盘根错节,或是根须外露却仍苍翠有力。村里的古树每棵都有故事,其中一棵冬青树被深深地刻在了村民的心里,村民也形象地叫它“望乡树”。

70多岁的村老人协会会长江小生对此树作了详细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从海里获得丰收后,总要挑着重担赴松门和太平等地销售水产,以此赚取收入。早年小路泥泞坑洼、缺乏交通工具,渔民们只能挑担步行。石塘地处偏远,距城区太平近40公里,步行需一天时间。这对赴远销售的渔民来说是件相当辛苦的事。由于长期海上作业,归家甚少的渔民们在卖完水产后往往归心似箭。无奈路途遥远,需不断停担歇脚才能回到家。

村头的“望乡树”由于树体巨大、冠叶茂密,便成了大家回程路上遥望的期盼。日久天长,大家都有了同一种信念,只要到了“滕岭头”就能看到那棵冬青古树,似乎就看到了自己的家,脚下也就更加有劲了。这棵树,一直守候着四岙村民归家的信念。无论是赴远售鱼的渔民、外出办事的村民,还是求学在外的学子,归途中只要远远地看到这棵树,就像看到家一样亲切。

这棵“望乡树”于20149月被温岭市政府立碑,鉴定树龄160年,为国家三级保护树木。此树早年枝繁叶茂,形似蘑菇伞,夏日时能遮阴蔽日。由于年岁长久,很多青藤缠绕树干,绿意盎然,蔚然壮观。由此,村民对此树也心生敬畏,传说凡人切不可碰触树身,如有折枝摘叶之举定会触犯“树灵”,招来病痛丧生之祸。只要不招惹它,敬重保护它,它就能佑护家人在海上作业时化险为夷,平安归来。一直以来村民把此树当作了“守护神”。2004年的“云娜”台风,将树身刮去大半,村民痛惜万分,心中似乎少了很多力量。十多年后的今天,村里的老人每谈及此树,仍心生爱惜、心怀敬畏。这份淡淡的“乡愁”已牢牢地根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杨家里炮台——始建于1910年期间,是现任四岙村民副主任杨秀礼的祖辈为保护家人安全,保护村里免受土匪强盗骚扰而建造起的具有防御作用的石炮台。炮台一共三层,每一层四面都有多个用于观察敌情及支放枪支的“猫眼”。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岙处于东海军事前线,深受日本侵略者和土匪的困扰。1931年间,日本侵略者常常进村扫荡,村民惶惶不可终日。在当时缺乏真枪实弹的情况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村民利用杨家里炮台的绝佳防御设施,用木头雕刻成枪的形状,放在炮台的各个洞口,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以至于日本侵略者因畏惧“架枪的炮台”而不敢进村扫荡,村民才得以喘息生存。

尖山头教堂——位于四岙村高山之颠,站在这里整个石塘渔港风光一览无余。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意境油然而生。这里也是人们朝观日出、夕赏日落的绝佳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塘基督教信徒不断发展。后经政府批准,当地信徒自发开凿岩石,立定地基,建造尖山头教堂。教堂主体长20米,宽8米,檐高8.5米,坐北朝南,青石挂屋面,门前砌石阶,造型美观大方、古朴典雅。教堂内有连椅座位,可容纳一百余人。北端设有圣台,圣台下面是浸礼池。教堂建成后,相继修建了花园和草坪,附属楼等,是四岙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尖山头教堂的教义文化曾盛极一时,是四岙信徒的信仰圣地。但随着位于三、四岙之间的交通更为方便的锡安堂教堂建起,尖山头教堂在走过三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后逐渐废弃。2018年,四岙村向市旅游局申请将尖山头教堂列为四岙村的旅游景点之一。

如今,尖山头教堂慢慢演变成人们拍摄婚纱照见证爱情的神圣之地。一年四季,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画家、摄影爱好者和美术学院的师生来这里采风创作。

三、民风民俗

由于地处半岛,四岙村可耕种田地很少,村民在改革开放前只能靠捕鱼为生。一年365天,男人在海上作业时间达半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9个月以上。女人守在岸上补织网、加工海产品、料理家务,这种渔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四岙男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永不气馁、豪爽大气的性格特征,而节俭持家、勤劳善良、厚德重礼的四岙渔家女则让四岙地方美食远近闻名、民俗信仰淳朴弥久。

吃苦耐劳——早年四岙渔船以木结构为主,船只吨位小,船舱除去储备物资、装载捕鱼用具及收获的空间,厨房空间很小。渔民做饭点火则要躺着钻到船板下。所谓的床铺也异常简陋,几块木板支在船舱就是床了,而被褥只能拿一些破棉絮或蓑衣代替。由于海上风浪很大,被褥经常受潮、打湿,能在干爽的被褥中睡觉则是一种奢望。据船老大江再米回忆,那时的棉衣也很单薄无法御寒,海上作业常会被冻得发抖,半夜睡觉也常被寒风冻醒。有句老话“水管垫头硬壳壳,蓑衣当被刺戳戳”就形容得非常到位。海上作业完全是与天搏斗、与海抗衡的生活,这种环境也造就了大海之子们特别能吃苦耐劳。

团结互助——旧时海上航行不具备任何通讯设备,出海只能依靠指南针和航海经验来判辨方位和气象。航海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当船老大。服从船老大指令,团结互助是海上生存和生产的必需。出海时间受潮候限制,不能延误。海上作业时,全体船员必须按岗操作。升帆、降帆、进船、倒船、停船、放网、收网等都需争分夺秒。尤其是遇到海上大雾及大风浪(俗称暴头)时,全船人都命悬一线。“海令如军令”,依靠船老大的智慧和经验,服从指令,团结一致,成为出海人铁的纪律。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面对汪洋大海,渺小的渔民只有齐心合力、互相救助,才能保平安、促收成。据老渔民杜士秋介绍,海上作业,最怕的就是发生渔船机械故障或者海难,哪怕船上少了颗螺丝钉,都可能引起致命的大事故。每当发生机械故障,附近的船只都会不顾自己生产倾力救援,这已是当地渔民约定俗成的习惯。有时为了帮邻船配上丢失的零件也要特地返航上岸取。遇上“元宝”(当地渔民对海上死尸的俗称),渔民们都会放下捕捞作业,先将“元宝”送至岸上,以白布裹身,按习俗安葬后再出海继续作业。

永不气馁——出海时,因气象条件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船只往往会偏离捕鱼作业区域。在海上飘的时间长了,会出现断粮缺水情况。渔民们便会将捕捞来的鳗鱼、带鱼之类的海产品晾干烤熟充饥。据江再米回忆,有一次他的船撞到暗礁后,撞漏了淡水储藏室,淡水流尽。为了活命,只能融化冷藏海鲜用的冰块(内含一些工业成分,对人体有害)来解渴煮饭。他说:那咸涩的味道至今难忘。那时的苦,苦得让人难以言说,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有时回到港口了,原以为可以睡个好觉,却临时又有任务,如果时间允许,就吃一碗家里女人特地送来的鸡蛋面,来不及就饿着肚子继续出航。面对汪洋大海和狂风暴雨,我们怕过,但是为了家人,为了活着,我们必须面对,没有退路。海上的艰险不易也造就了四岙渔民永不气馁的精神品质。

豪爽大气——常年与大海搏击的生涯,造就了四岙渔民豁达大气、爽朗直率、胸襟开阔的性格。老村民杜士秋介绍,渔民海上作业,邻船间对话都用喊的,所以渔民嗓门都比较大。有时候下船以后,三句话听不顺耳,就开始动嗓门。不过他们从不记仇,上船依旧是好船友。调研中了解到,村书记杜志旺年轻时与人合伙初办塑料厂,因不熟悉该行业造成亏损,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债务。在总结失败经验后,重拾织网老行当,开办起渔业服务公司。因他为人耿直豪爽,生意不错。遇到客户渔民不幸海上遇难,也从不向其家人追究其身前所欠的货款。这种豪爽大气的渔民性格在四岙处处可见。

美食民俗——四岙虽地小偏僻,但美食却远近闻名。渔区的男人们常年在外讨海,勤劳的妇女们在劳作之余,常会做些渔村特色小吃。这些小吃除了与渔民的生活习俗相关外,还与番薯粉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石塘地少加之地处山坳不适稻谷种植。大部分人家皆靠种植番薯以补充稻米不足。人们将番薯的根、茎、叶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全部食用。鲜番薯碾碎去渣,取其淀粉晒干待用,称山粉,是石塘渔村家庭常年不断的食材。整个石塘的饮食文化可概括为十六个字:一龟一粽,两汤三面,三圆四粉,四羹五酒。指的糖龟、肉粽、黄鱼酸菜汤、鳗鱼酸菜汤、鱼面、炒绿豆面、鸡子索面、鱼圆、肉圆、漂圆、山粉糊、山粉皮、山粉圆、山粉夹、鳗鱼羹、鲳鱼羹、肉羹、蛏羹、黄鱼酒、鳗鱼酒、鸡子酒、糯米酒、乌枣酒。四岙的美食小吃也呈现了其特色。

渔民信仰——四岙村渔民的信仰比较多元。目前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信仰佛教的同时也信仰道教,三分之一左右的村民信仰基督教。四岙村现有一个天后宫,供奉妈祖,一个平水禹王庙,供奉有平水禹王和杨府爷,均兴建于解放初期。两个基督教堂,均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岙村供奉的妈祖、禹王、杨府爷都是道教神。村民信仰多与水神相关,以求化险除恶,保护渔民。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寿诞、五月十八日杨府爷寿诞、七月二十日平水禹王寿诞,村民都会进行祭拜仪式。同时在观音菩萨诞辰,三宝佛诞辰等,村民也会去村外寺庙进行祭拜。通过与村里基督信徒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的祖辈曾经也是信奉佛教的。由于四岙地处于沿海,最早接受传教士传教,基督教对比佛教在结婚、办丧事等方面的禁忌和习俗来说有很大的便利性,这是当时渔民改变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留风俗——四岙村信奉杨府爷虽不如信奉妈祖的人数多,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保留有在五月十八日杨府爷寿诞日举行庙会“吃福酒”的习俗,这也是四岙村保留最久的一项习俗。这一天,四岙村村民除了祭拜杨府爷,还会把不在本村的亲戚朋友邀请到自己家来“吃福酒”,村委会也会出资在村里搭戏台请戏班子来表演,这是一年中四岙村最热闹的一天。据史料记载,每年五月十八日是可能给当地带来自然灾害的第一次天文大潮。由此可见杨府庙的传统庙会是与地方自然灾害史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改革开放以后,钱袋子鼓起来的村民陆续集居镇区、市区求学创业,村里这项风俗也有所淡化。

舞龙传承——舞龙是四岙村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滚龙,是当时石塘镇中片独有的民俗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舞龙艺人就会免费在村里舞龙,以降魔驱妖,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四岙村请人扎制的龙头重3公斤左右;每节龙身长约18米,直径在30厘米左右。龙头、龙身的骨架均用竹子扎制成型,但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灵活却也沉重。传统的舞龙一般需要91718岁的年轻人抬舞,每节龙身需2-3 人更替抬舞。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舞龙被做为“四旧”、“牛鬼蛇神”而禁止。相关道具被烧砸一空。四岙村传统的舞龙手艺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所剩无几。舞龙传承一直以来保持非常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师徒间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目前四岙的舞龙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最后一批参与过舞龙的四岙老人仅剩2人,年龄均在75周岁以上,已经没有体力再舞龙,对于舞龙的老手艺也大多遗忘。

四、发展基础

四岙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共有7人,5名村委会成员,3名党支部成员,村民主任兼任党支部副书记。村两委为了更好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乘势而上,为村里办实事、做好事,于20184月共发放并收回257份《四岙村发展意向调查》问卷。

据调查显示,现任两委班子在本村极有威望,村民对两委班子的发展思路和决策认同度及对制定的发展规划配合度均超过90%。为更好地进行整体规划也最大限度的保证村民的集体利益, 99%的村民愿意将自己的石屋交由村集体进行整体规划、开发。

在五岙村民宿经济成功发展的引召下,99.2%的四岙村民十分看好四岙的发展。有98.8%的村民愿意回到四岙村投资发展,其中97%的村民选择投资旅游相关项目,3%的村民选择自办民宿。调查中,84.6%的村民希望保留住四岙村的原始石屋建筑,77.7%的村民希望能更好地将渔民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70.4%的村民希望能保留住传统的风俗民情。在发展侧重点上,56.5%的村民选择经济,26.1%的村民选择环境,23.5%的村民选择人文。

引进人才、资金能最快、最大限度激发核心竞争力,激活发展因素,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土资源的利益。四岙村民秉承渔民开放包容的精神,从大局着眼,支持通过引进人才、资金助推四岙发展的战略。调查中,有99.2%的村民予以配合引进人才。这种开阔的胸怀,让四岙的开放之路更加广阔。调研中也了解到一户全家外迁的村民在村干部的牵线下,将自己闲置几十年的房子转让给同济大学的林家阳教授。这对通过名人大师效应,集聚人才,帮助村里高质量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此次问卷调查,体现了四岙村自古传承下来的渔民精神,信任主心骨,围绕主心骨,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淳朴民风。这是四岙村发展道路中最坚实的精神财富和发展优势。

但据实地调查显示,四岙村有着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共性问题。一是“空巢”现象制约古村活力。村民大量外迁,空巢现象突出,人气不足,传承凋零,极大程度制约了古村的活力。生活体验感不强已成为四岙发展的一大短板。二是资金不足影响开发力度。石塘镇是温岭市东部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温岭市政府也对四岙村投入石屋保护资金进行开发保护,但依靠财政单元化投入显然无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可开发空间不足限制整体规划。四岙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即农保地)面积为145.05亩,并且分布零散,致使村土地开发利用较为困难。四是生产模式粗放产业链短缺。四岙村渔业仍然以粗加工为主,无品牌产品,渔业副食品开发空白,无法分享产业链红利。五是村民小产权房置换确权政策空白,盘活石屋资源难。

五、发展建议

根据四岙自身的自然禀赋、人文积累及区域经济的优势及短缺状况,四岙未来发展定位要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为,要本着传承历史、错位发展、补缺产业、发挥优势,引领未来的理念,迸发激情、汇聚力量,具体在休闲产业、会务经济、文创产业上整合资源、积厚薄发、服务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精品村。

(一)树立三生融合理念,品质化建设美丽四岙。

树立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精神与物质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确保品质化建设。独具匠心地对每一处都精雕细琢、用心经营,尤其是与金沙滩区域的布局相呼应,做到功能互补、永留经典。

高品质建设四岙既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的必需,也是四岙,作为金沙滩区域组团该担当起的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具体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体式布局。四岙坐山向海、临滩拥湾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肌理赋予了四岙独有的格局,也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做好国际石屋度假小镇高品质的顶层设计,在功能布局上要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风貌完整的立体形态。

二是花园式定位。海水蓝、曙光黄、森林绿是四岙村的三元色。 要把村庄作为一个“大花园” 来打造,使四岙成为水天长和、空气明净、绿树掩映、花草含笑、大俗大雅的人才集聚地和旅游休闲地。促进“点上美”和“全域美”的统一,变“盆景”为“风景”,实现乡村整体美、海湾全域美。针对石塘民宿急需大量适合半岛土壤生长的花草树木来美化庭院、村庄的现状,四岙村可以在九脊龙山山腰开辟苗木培植基地。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以满足整个石塘半岛的美化需求和村级集体的造血功能。

三是品质化引领。四岙的祖先流传下来的218间依山而建的石屋铸就了今天独特的景观优势。但昔日的房屋、道路、设施功能无法满足今日的需求。因此,要着眼人们对乡村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以艺术家的情怀追求雅致;以金融家的眼光着眼未来,力求完美,敢于创新;以工匠精神高品质规划建设,保护修复,装点完善。补上会务功能,做足渔家民俗文章。让四岙在精致中展现建筑之美、人文之美、文化气韵、现代风尚、乡愁记忆,让游客拥有实实在在的追忆感、获得感、提升感和幸福感。

四是“和”元素植入。培育崇德向善、包容和谐的村风既是美丽乡村的精髓,也是美丽乡村的生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以现代文明引领风尚,让四岙成为一座有“品德”、有“涵养”、有“温度”的和谐美好村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开发,留住乡愁。引进富有公益心的艺术家、设计师,实现专家带路、典型引路,做好顶层设计,实施规划设计提升艺术注入行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五是集市效应发挥。石塘目前有24家民宿,其中金沙滩区域星星点点分布着11家民宿,每家民宿都做得很用心、很精致。但各民宿都各自为政,缺乏串联互通。顾客走出民宿能参与的活动欠缺,能转悠的功能缺乏。聚众是人的心理需求,文化是人的终极追求。学习发达国家的跳蚤集市文化,在村文化广场设立文化集市,既聚人气又吸人才,同时也起到引领文创产业的培育发展。

六是特色化经营。针对目前温岭的婚庆产品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及石塘国际石屋度假小镇的定位和温岭沿海近三分之一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的现状,四岙要把尖山头闲置教堂作为一个婚庆场所来打造,既符合现实又可创出特色。由此可以将通往教堂的沿路资源带动利用起来,从而丰富旅游项目,实现村域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

七是差异化发展。由于石塘沿海冬冷夏热及海水“南风清,北风浊”的原因,石塘旅游淡旺季非常分明。六、七、八月旅游旺季民宿一床难求,淡季则门可罗雀。四岙要针对石塘金沙滩区域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系统性不强,设施缺乏、会务场所空白及温岭、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事实,走补短板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可以争取设立民营经济固定论坛、金融家论坛等会务产业,设计举办采风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搭建文创平台,顺势吸引人才在生产性服务业、文创创业上发力,走绿色GDP之路。

(二)整合人才资源,以墨笔丹心焕古村新貌。

研究台州市2018-2020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和即将出台的湾区人才发展规划。树立“拿来主义”和全域理念,拓展视野,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开启“亲情引才” 、“以才引才”、“乡贤引才”工作,承接上海人才溢出效应,全力打造“人才飞地”。以才子佳人的墨笔丹心焕四岙古村新貌,从而谋求一个立足国际、面向未来的发展。

2017年,在台州调查队民宿课题组的牵线对接下,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上海同济大学设计教师、博导、留德学者林家阳教授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带领同济大学的人文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艺术设计中心的18位硕博生对金沙滩区域进行了9个项目的公益设计。这些项目不仅给石塘以国际石屋度假小镇的定位,而且极大提升了该区域的美学水准。

四岙村可以借鉴五岙村的做法,树立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理念。发挥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争取列入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学实践基地。凝聚同济等高等学府的才子佳人来此作与实际对接的毕业设计,给学生创造历史的使命感,给乡村以才思喷涌的厚重感。实施规划设计提升行动,以学生、导师的墨笔丹心焕古村新貌。为此,树立“种起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人才集聚理念,顺势、造势、借势,破解人才入驻困局,实施人才文化工程,打造集“智力服务、专家休闲、会友交友” 于一体的高端人才休闲基地,使人才涌入成为一种四岙现象。

同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金融家等人才,通过志愿者、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四岙发展。发挥公益等组织的作用,支持四岙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以授予“荣誉村民”,并组建荣誉村民小组适时开展各种助推活动,增强人才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发挥名人效应,将“中国采风网”落户四岙。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本科、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在校生近200万人。这其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开设采风课。此外,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摄影等)和人文学科(如历史、地理、文学等)很多都开设采风课程。

温岭石塘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写生基地之一,中国八大美院师生云集石塘是记忆中熟悉的画面。怎样发挥中国设计教育界的著名舆论领袖、教育部艺术设计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林家阳教授工作室落户四岙的优势,创造条件,将林家阳教授团队已注册的中国采风网(www.zhongguocaifeng.com )落户四岙,从而借力组建中国采风文化平台,组织采风路线、构建采风消费平台、推导采风作品的交易,实现散、乱、点状采风的系统性价值转换。通过上线门户网+APP形式,预计这个项目一年内注册用户50万,500万次点击量,3年内可实现完成100万院校学生注册和300万社会消费者注册,同时吸引更多泛艺术消费群体进入。

随着采风网的人才整合,借势成立永久性中国采风文化论坛。中国采风论坛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各地的艺术设计院校。借力国内最富盛名的大学生赛事——全国大师设计奖,推出全国性的采风创意设计大赛。到时每一年将会有来自国内上百所院校的设计专业领袖聚集于此,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推动艺术设计院校奔赴温岭采风的风潮。以中国采风的概念,重新定义崇尚自然与艺术的采风民俗,并通过采风民俗推广民俗文化品牌。

采风将是未来体验性旅游的主题,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取代传统旅游的单向度景区化模式。预计中国采风论坛、采风文化节、采风民宿节将带来50万左右的游客量和5000件原创作品。顺势与上海文交所取得合作意向,成立全国性采风文化交易平台。预计中国采风网交易平台第二年起,每年实现网络知识产权交易100万例,实现交易额约10亿。

如此,四岙将有望诞生一只文创独角兽,从而破解发展困局,引领区域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借势发力,走上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之路。

 

 

课题负责人:柳怀瑾

课题组成员:赵  彤、孙乐乐、叶巧薇

金宁宁、祝晓强

    人:柳怀瑾、叶巧薇、金宁宁

 

附件:四岙村传说故事二则(据村民主任陈礼冬同志口述整理)

 


 

梦众井

 

四岙地处半岛山坡,每逢干旱季节,村民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十分不便。又一年干旱时节,一日半夜,村里一位老者张大伯梦见某处有一支泉水。看到汩汩水流,便大口饮之,只感清甜可口,神清气爽。老人梦中欣喜若狂,惊坐而起,却发现只是做了个梦。老伴被他惊醒,不明所以,问清原由只以为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老人感觉此刻满口生津,清甜之味尤在,越发不可思议,便不顾老伴的阻拦,往梦中的地方直奔而去。

跑到梦中之地,虽未发现异常之处,却越发感觉这是冥冥中的指引。既然有一线希望,不如一试。老人便不顾夜色笼罩,挨家挨户地敲门说“梦给指引,找到新的活水源了”。一听有新的活水源,男人们马上胡乱地穿上衣服,一个个拿着锄头、箩筐出门询问。虽听老人说是梦中所见,但干旱日久,也不顾老人说的荒谬与否,而是像看到了希望那样纷纷挖起地来。

据村里一位老妇回忆,那天到了天空泛鱼肚白的时候,十几个男人挖地足有三尺深,果然看到一支水源慢慢地渗出水来。大家兴奋异常,纷纷面朝东方跪拜叩谢神的保佑。这口井极大缓解了村民们干旱时生活用水的问题。为了感恩“梦”的指引,纪念众村民齐心协力、星夜劳作,为这口井取名为“梦众井”。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重新将“梦众井”扩大到现在的规模。

“梦众井”的故事在当地脍炙人口,挖井故事更是为人传颂。

九脊龙山

 

四岙村的背面有这么一座山脉,人称“九脊龙山”。它不仅仅是地形上的护脉,更是四岙村民精神上的“保护神”。关于这座“九脊龙山”的来源,被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

石塘风俗,出海打渔一般由男丁继承。四岙有个渔家连生四胎女儿,无奈只能让大女儿出海捕鱼,以补家用。但因女子体力不如男人,每次出海收成总不如人家,其父很是犯难。

有天午后,大女儿正在船头整网,突然间发现有只海鸟盘旋注视着岩石上的一条小白龙,摆出一副啄食之势。她迅速掀起长竿驱走海鸟。白龙惊醒后方知自己刚才身处险境,向女子低头致谢救命之恩后飞向天空。白龙实为东海龙王小儿子,刚才是出海玩累了趴在岩石上睡着了,才发生如上一幕。后白龙为感谢女子救命之恩,化为小伙帮助女子捕鱼。至此,凡该女子出海捕鱼时均风平浪静且满载而归。时间长了,渔民们都称该女子是“妈祖再世”。有一年,四岙村遭遇旱灾,女子为村民遭遇旱荒而难过落泪。白龙小伙得知原委后,化回龙形,吸海水化甘露以救旱。自此,每年干旱之时,四岙天空中总能呈现“龙吸水”的现象。

小白龙久不回龙宫,龙王大怒。派蟹将前来抓小白龙回宫,小白龙不从,打斗中不慎被蟹将打伤双目,仍坚持不回龙宫。蟹将为脱罪,隐而未报白龙受伤一事。龙王因白龙刻意反抗,破坏天规帮助渔民吸水救灾,便在流水坑附近海域树起两座山脉作为障碍。白龙因双目失明,在降水过程中不慎撞山而亡,化为山脉,卧护在村北侧。山脊节节凸起,一共九脊,村民发现这是白龙所化,悲恸不已,称此山为“九脊龙山”。

女子因白龙之死悲伤消损,不久也离世而去。龙王得知白龙死亡真相,悲愤万分,将打伤白龙的蟹将贬谪至石塘附近海域。至今石塘海域的蟹产量特别高。而流水坑附近的水至今仍呈黑色,传说就是白龙受伤流的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